全球跨境贸易供应链危机下国际物流如何应对?

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的当下,跨境贸易的繁荣推动着国际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全球跨境贸易供应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新冠疫情的蔓延、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给国际物流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这场危机中寻找有效的应对策略,保障跨境贸易的顺畅进行,成为了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

全球跨境贸易供应链危机下国际物流如何应对?

供应链危机对国际物流的影响

供应链危机使得国际物流的多个环节受到冲击,首先是运力紧张问题,以海运为例,港口拥堵情况严重,集装箱周转不畅,美国洛杉矶港和长滩港在疫情期间,大量集装箱船等待靠岸装卸,最长等待时间曾超过一个月,这直接导致了船期延误,原本从中国上海到美国洛杉矶正常时效为13 - 16天的海运航线,在高峰期时效延长至30 - 40天甚至更久,运力的紧张使得海运价格大幅上涨,原本一个40英尺标准集装箱从中国运往美国西海岸的运费在危机前大约为1500 - 2000美元,而在高峰期一度飙升至18000 - 20000美元。

空运方面,由于客运航班的大幅削减,腹舱载货量随之减少,导致航空运力也变得极为紧张,从中国运往欧洲的航空货运,原本每公斤的运费在3 - 5美元,在危机期间上涨至10 - 15美元,且舱位常常一票难求。

供应链危机还引发了物流节点的混乱,仓储空间短缺,货物存储和分拣效率降低,进一步影响了货物的流转速度。

国际物流的应对策略

多元化运输渠道选择

企业应打破对单一运输方式的依赖,构建多元化的运输渠道,除了传统的海运和空运,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也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中欧班列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从中国到欧洲主要城市的运输时效大约为12 - 15天,虽然比空运慢,但比海运快很多,而且相对稳定,一个40英尺集装箱从中国到欧洲的铁路运费大约为5000 - 8000美元,在海运价格高企和时效不稳定的情况下,成为了很多企业的选择,在一些相邻国家之间,公路运输也具有灵活性优势,能够实现门到门的服务,对于一些紧急且货量较小的货物运输较为适用。

优化供应链布局

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和优化自身的供应链布局,可以考虑在目标市场附近建立海外仓,以美国市场为例,在美东、美西等主要地区建立海外仓,提前将货物存储在当地,当有订单时可以直接从海外仓发货,大大缩短了配送时间,通常可以将配送时效从原本从中国直发的10 - 30天缩短至1 - 3天,加强与本地供应商的合作,减少对远程供应链的依赖,降低运输风险和成本。

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物流全程可视化至关重要,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企业可以实时掌握货物的位置、状态等信息,在货物上安装GPS定位设备和传感器,能够实时反馈货物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数据,确保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信息化系统还可以实现对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仓储和运输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与可靠的物流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应对危机的关键,通过与大型航运公司、货代企业等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企业可以在运力保障、价格协商等方面获得优势,一些大型企业与航运公司签订年度合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锁定相对合理的海运价格,避免因市场波动带来的成本大幅增加,合作伙伴之间可以共享信息,共同应对突发情况,提高供应链的韧性。

应对策略的效果评估与展望

通过实施上述应对策略,许多企业在全球跨境贸易供应链危机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多元化运输渠道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运力紧张的问题,虽然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在某些方面无法完全替代海运和空运,但它们的补充作用使得企业在运输方式上有了更多的灵活性,降低了因单一运输方式受阻带来的风险,优化供应链布局,尤其是海外仓的建设,显著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加快了订单履行速度,物流信息化建设则提升了企业对物流过程的管控能力,减少了货物丢失、损坏等情况的发生。

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全球跨境贸易供应链危机的复杂性使得完全消除其影响并非易事,海运价格虽然在近期有所回落,但仍然处于相对高位,且运力紧张的状况可能还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国际物流行业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完善应对策略。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经济形势的逐渐稳定,国际物流有望实现更加高效、智能和可持续的发展,企业应持续关注供应链的动态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应对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在全球跨境贸易中保持竞争力,政府和行业协会也应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推动国际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为全球跨境贸易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总体而言,在全球跨境贸易供应链危机下,国际物流的应对策略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多元化运输渠道、优化供应链布局、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策略相互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危机带来的冲击,但仍需不断探索和改进,以实现国际物流的长远发展和跨境贸易的顺畅运行。

The End

声明:本站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内容仅供参考,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不实/侵权问题,请联系zhiqiyun@88.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