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运淡季,外贸企业如何降物流成本?

2023年6月,全球国际货运需求跌至2022年2月以来的最低值,这一数据背后,既是全球消费市场疲软的直接反映,也为外贸企业带来了物流成本重构的战略机遇,在多数企业感叹订单下滑的当下,部分头部外贸公司却通过精准把握海运价格低谷、优化空运时效组合、布局多式联运方案,实现了物流成本同比下降18%-25%,反而在淡季中积累了利润空间,本文结合近10年国际货运操盘经验,从海运、空运、供应链协同三个维度,拆解淡季国际货运的实战策略,为企业提供可落地的成本优化方案。

国际货运淡季,外贸企业如何降物流成本?

一、海运:锁定历史低位价格,重构长约与短约组合比例

当前国际海运市场正处于典型的“买方市场”,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显示,6月美西航线运价较去年同期下降62%,欧洲基本港运价下降58%,部分船公司甚至推出“零运费+附加费”的促销模式,以40英尺高柜为例,上海至洛杉矶港的即期运价已跌至1800-2200美元/柜(去年同期为4800-5200美元),上海至汉堡港运价降至2300-2700美元/柜,较2022年峰值下降超70%。

实战策略

1、长短约动态配比:将年度长约与即期采购比例从传统的7:3调整为5:5,利用淡季锁定3-6个月的短期特惠运价,某家电企业6月与中远海运签订的上海至鹿特丹港短期协议价,较长约价低12%,且舱位保障优先级提升至A级。

2、“慢船换低价”方案:对非紧急订单,选择航次间隔较长的中小型船公司(如万海、阳明),其上海至美东查尔斯顿港的运价可低至2500美元/柜,较马士基、地中海航运低15%-20%,时效虽延长3-5天,但单柜成本节省约500美元。

3、港口组合优化:欧洲线可尝试“汉堡港+支线运输”替代鹿特丹港,例如从汉堡港通过驳船转运至安特卫普港,总物流成本可降低8%-10%,同时避免鹿特丹港的拥堵附加费(当前约150美元/柜)。

二、空运:把握淡季“特价舱位”,时效与成本的精准平衡

6月空运市场同样呈现供过于求态势,上海浦东机场至欧美主要空港的运价普遍下降30%-40%,数据显示,上海至法兰克福机场的空运价格已跌至28-32元/公斤(去年同期为55-60元/公斤),纽约肯尼迪机场运价降至32-36元/公斤,部分货代公司推出“周中特价舱”(周二、三、四),价格可再下浮5%-8%。

实战技巧

1、“批量拼舱+时效分级”:将订单按紧急程度分为3级:A级(3天达)选择直飞航班,B级(5-7天达)采用“直飞+中转”组合,C级(10-12天达)使用“海运头程+空运尾程”的多式联运,某服装企业通过该模式,将夏季新品空运成本从45元/公斤降至32元/公斤,时效仍控制在7天内。

2、包机分舱策略:联合3-5家同航线企业拼单包机,例如上海至伦敦的波音747包机,单班总费用约80万美元,分摊后单公斤成本可低至22元,较散货价节省25%,适合30吨以上的批量订单。

3、空港替代方案:欧洲线可选用“巴黎戴高乐机场”替代“法兰克福机场”,当前运价低至26元/公斤,且地面操作费(THC)节省约3元/公斤;北美线尝试“芝加哥奥黑尔机场”替代纽约肯尼迪机场,中转至美东地区的总时效仅增加1天,成本降低12%。

三、供应链协同: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布局”的成本控制

国际货运需求低迷期,恰是外贸企业重构供应链韧性的窗口期,通过物流数据中台建设、海外仓前置、供应商协同等手段,可实现全链路成本优化。

落地方法

1、物流数据可视化:接入第三方物流SaaS系统(如CargoSmart、Logistics Plus),实时监控全球港口拥堵指数、船期准班率、运价波动趋势,某电子企业通过该系统,提前15天预测到6月美西航线运价下跌,调整200个集装箱的出运计划,节省物流成本42万美元。

2、海外仓“错峰补货”:利用当前海运低价,将库存从国内仓转移至海外仓,以美国洛杉矶海外仓为例,6月入库成本(含海运+清关+仓储)约850美元/柜,较旺季下降35%,且可缩短末端配送时效至2-3天,提升客户满意度。

3、供应商联合议价:与同行业企业组成采购联盟,统一与船公司、货代谈判,华东地区10家小家电企业联合采购美西线海运服务,成功将长约价锁定在2000美元/柜(低于市场均价15%),并获得优先提箱权。

四、6月货运数据评测:短期压力与长期机遇的辩证思考

6月国际货运需求降至2022年2月以来最低值,这一数据既反映了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欧美通胀压制消费需求的现实困境,也揭示了国际物流市场“淡季更淡”的周期性特征,从积极面看,当前海运价格已回落至2019年疫情前水平,空运成本回归合理区间,为外贸企业降低物流成本、优化供应链结构提供了战略窗口。

对于企业而言,需警惕两类风险:一是过度依赖即期低价而忽视舱位保障,7-8月传统旺季临近,部分船公司已计划缩减运力(如马士基宣布7月亚欧线削减20%航次),可能引发运价反弹;二是海外仓库存积压,需结合销售数据动态调整补货节奏,避免资金占用。

:6月货运数据并非“市场寒冬”的信号,而是国际物流市场回归理性的必然阶段,外贸企业应抓住当前价格低谷期,通过“海运长约锁价+空运淡季补货+供应链协同降本”组合策略,将物流成本占比从营收的12%-15%压缩至8%-10%,为旺季竞争积累成本优势,在全球贸易格局重构的背景下,物流成本控制能力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The End

声明:本站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内容仅供参考,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不实/侵权问题,请联系zhiqiyun@88.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