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运价格为何说涨就涨?关键影响因素有哪些?

2024年1月的一个清晨,深圳某电子企业的物流经理张明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报价单眉头紧锁——三天前上海浦东机场飞德国汉堡的空运价还是38元/公斤,今天货代的新报价已经涨到了52元/公斤,涨幅近37%,而这一切的导火索,仅仅是红海局势紧张导致欧洲海运航线受阻,大量货物涌向空运市场,国际空运运费的“过山车”式波动,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对企业来说,摸清背后的影响因素,才能在成本博弈中占据主动。

国际空运价格为何说涨就涨?关键影响因素有哪些?

一、供需关系:空运市场的“晴雨表”,涨价的“发动机”

国际空运的本质是“空中运力”与“货物需求”的匹配游戏,供需失衡是推动价格波动的核心动力,这种失衡可能来自短期突发事件,也可能是长期市场周期的必然。

从短期看,地缘政治、自然灾害等突发因素会瞬间打破供需平衡,2024年初红海危机中,苏伊士运河通行受阻,欧洲航线海运时效从30天延长至45天以上,大量高时效需求的货物(如电子产品、快时尚服饰)转投空运,以上海-汉堡航线为例,原本每周15班的宽体货机运力,在需求激增下仍显不足,货代不得不通过“包机”或“分舱”抢位,价格从危机前的35元/公斤(45kg以上普货)飙升至50元/公斤,而时效反而从5天缩短至3天(航司加密航班应对需求)。

从长期看,季节性周期是供需变化的“固定剧本”,每年8-10月是欧美传统消费旺季,零售商提前备货,空运需求集中爆发,以上海-纽约JFK机场为例,淡季(1-2月)45kg以上普货空运价约25元/公斤,时效7天;旺季(9月)价格会涨至40元/公斤,时效压缩至4天(航司增加航班密度,如东航每周新增2班波音777货机),而春节前后(1月底-2月初),国内工厂停工,出口需求锐减,空运价格会回落至淡季水平,甚至出现“甩舱价”——2023年春节前,深圳-洛杉矶空运45kg以上普货价一度低至20元/公斤,较旺季下跌50%。

二、成本结构:燃油与运力,价格的“硬骨头”

空运价格的构成中,直接成本占比超70%,其中燃油成本和运力成本是两大“压舱石”。

燃油附加费(FAF)是成本中最易波动的部分,通常与国际油价挂钩,航司会每月根据油价调整FAF,公式一般为“基础运费×燃油附加率”,当布伦特原油价格在80美元/桶时,燃油附加率约25%,上海-法兰克福45kg以上普货基础运费28元/公斤,FAF则为7元/公斤,总运费35元/公斤;若油价升至100美元/桶,附加率会涨到35%,总运费则达28×1.35=37.8元/公斤,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油价突破120美元/桶,上海-迪拜航线FAF占比一度高达40%,总运费从30元/公斤涨到42元/公斤,3个月内涨幅40%。

运力成本则与飞机利用率直接相关,宽体货机(如波音747-8F)的单班成本约80万元,若满载100吨货物,单位成本0.8元/公斤;若只装载60吨,单位成本会升至1.3元/公斤,航司为覆盖成本,必然提高运费,2023年全球宽体货机数量同比减少5%(部分航司将货机改装回客机),上海-新加坡航线运力紧张,45kg以上普货空运价从22元/公斤涨到30元/公斤,涨幅36%,而满载率从70%提升至90%。

三、货物属性:从“泡货”到“危险品”,价格的“差异化密码”

货物本身的特性会显著影响空运价格,这是外贸企业最容易“踩坑”的细节。

重量与体积的博弈:空运计费按“实际重量”与“体积重量”中的较大者计算,体积重量公式通常为“长×宽×高(cm)/6000”,若货物是“泡货”(体积重大于实际重),运费会大幅增加,一批家纺产品(实际重50kg,体积1.2m³),体积重=1.2×1000000cm³/6000=200kg,计费重量按200kg算,上海-伦敦空运45kg以上普货价30元/kg,总运费则为200×30=6000元,是实际重计费的4倍。

货物类型的“特殊待遇”:危险品、鲜活品等特殊货物因操作复杂,运费远高于普货,锂电池(UN3480)空运需提供MSDS报告和UN38.3测试,上海-法兰克福危险品空运价(45kg以上)约45元/kg,是普货(30元/kg)的1.5倍;而鲜活品(如鲜花、海鲜)需冷链运输,深圳-曼谷空运45kg以上价55元/kg,普货仅25元/kg,且需提前24小时订舱(普通货物提前48小时即可)。

四、外部冲击:政策与地缘,价格的“黑天鹅”

国际空运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物流方式,政策变动和地缘冲突会像“蝴蝶翅膀”一样引发价格风暴。

贸易政策的影响直接且迅速,2018年中美贸易战期间,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部分企业为规避关税,选择“提前发货+空运加急”,上海-芝加哥空运需求激增,45kg以上普货价从32元/公斤涨到48元/公斤,3个月涨幅50%,而海运因周期长(40天),价格反应滞后1个月才开始上涨。

地缘冲突则是“突发性推手”,2024年红海局势紧张后,欧洲航线海运受阻(苏伊士运河通行风险增加),大量货物转空运,上海-汉堡空运价格从危机前的35元/公斤涨到50元/公斤,而地中海航线(如上海-热那亚)涨幅更达60%(从30元/公斤到48元/公斤),目的港也受影响——德国法兰克福机场因货物积压,地面操作费从5元/公斤涨到8元/公斤,进一步推高总成本。

五、物流链条:从“机场到机场”到“门到门”,隐藏的“价格增量”

空运报价分为“机场到机场”(Airport to Airport,A-A)和“门到门”(Door to Door,D-D),后者包含提货、报关、派送等环节,价格差异可达20%-30%。

以深圳-伦敦空运为例,A-A价格(45kg以上普货)30元/公斤,时效5天(机场到机场);D-D价格则需加上:国内提货费(300元/票)、报关费(200元/票)、目的港清关费(50欧元/票)、派送费(1.5欧元/公斤),按100kg货物计算,D-D总价约(30×100)+300+200+(50×8.5)+(1.5×8.5×100)=3000+500+425+1275=5200元,A-A总价3000元,D-D比A-A高73%,若货物需特殊服务(如仓储、查验),成本还会增加——2023年广州-巴黎空运,一票货物因申报不符被扣关,产生3天仓储费(50欧元/天),最终D-D价格比原报价高15%。

评测:国际空运价格,为何“说涨就涨”?

综合实战经验,国际空运运费价格受供需关系、成本结构、货物属性、外部冲击、物流链条五大因素共同影响,其中供需和成本是核心驱动力,而“涨价快吗”的答案是:快,且波动剧烈

空运供应链短(从订舱到交货通常3-7天),对短期因素反应极快,疫情期间(2020年Q2),上海-洛杉矶空运价从30元/公斤飙升至120元/公斤,3个月涨3倍;2021年Q4疫情缓解后,价格3个月内回落至50元/公斤,跌幅58%,相比之下,海运因供应链长(30-45天),价格波动周期更长(通常6个月以上)。

对企业而言,应对空运涨价需“提前布局”:与货代签订长约锁定价格(如年运量500吨以上,可拿到10%-15%折扣)、优化货物包装(压缩体积重,如泡货用真空包装减少30%体积)、错峰发货(避开旺季高峰),某3C企业通过与汉莎货运签订季度包舱协议,将上海-慕尼黑空运价锁定在35元/公斤,较散货价(45元/公斤)节省22%成本。

国际空运的“快”与“贵”,本质是“时间价值”与“供应链弹性”的博弈,企业需根据货物紧急程度、成本承受能力选择运输方式,而读懂价格背后的影响因素,才能在波动中掌握主动权。

The End

声明:本站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内容仅供参考,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不实/侵权问题,请联系zhiqiyun@88.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