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成本狂飙,运费为何下跌?2024外贸物流咋应对?

博主:人情味人情味 08-09 163 0条评论

2023年11月,深圳某家电出口企业的采购经理王总在核对物流账单时陷入困惑:明明船公司的燃油附加费(BAF)从年初的200美元/TEU涨到了320美元/TEU,港口拥堵附加费(PSS)也增加了50美元/柜,但上海到鹿特丹的40英尺集装箱基本运费却从2300美元降到了2100美元。“成本涨了这么多,运费怎么反而跌了?”这一疑问,正成为2023年外贸圈的高频话题——船公司成本狂飙的当下,“收费没跟上”的表象背后,藏着国际海运市场供需博弈、定价策略调整的深层逻辑,更关系到2024年外贸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与订单利润空间。

海运成本狂飙,运费为何下跌?2024外贸物流咋应对?

一、船公司成本“狂飙”的三大推手:从燃油到港口的全面压力

要理解“成本与收费”的错位,首先需拆解船公司的成本构成,2023年,全球主要船公司的运营成本同比上涨15%-20%,核心压力来自三个维度:

燃油成本:三年涨出“新高度”

作为船公司最大的可变成本,燃油价格在2023年经历了“阶梯式攀升”,以国际船用重质燃油(IFO380)为例,2021年均价约450美元/吨,2022年涨到680美元/吨,2023年更是突破800美元/吨,部分高硫燃油价格甚至达到920美元/吨,三年累计涨幅超100%,一艘1.4万TEU的集装箱船,单次跨太平洋航行需消耗约3000吨燃油,仅燃油成本就增加了约135万美元(按2021年与2023年价差计算)。

港口成本:拥堵与人工的双重挤压

港口端的成本压力同样显著,2023年,全球主要港口的“滞期费+堆存费”平均上涨25%:上海港出口集装箱的平均滞期费从每天2000美元/柜涨到2800美元/柜;洛杉矶港的码头工人工资在2023年新劳资协议中上涨32%,直接推高码头操作费(THC),40英尺集装箱的THC从180美元涨到230美元,苏伊士运河通航费2023年上调15%,巴拿马运河因干旱实施船舶吃水限制,绕行好望角的船舶单航次成本增加8万美元,这些都成为船公司的“隐性成本”。

船舶折旧与融资成本:疫情“扩产”后遗症

疫情期间海运需求爆发时,船公司掀起“订船潮”:2021-2022年全球新增集装箱船订单量达600万TEU,相当于现有运力的30%,这些船舶在2023年集中交付,单船造价从疫情前的1亿美元/万TEU涨到1.5亿美元/万TEU,叠加美联储加息后船舶融资利率从2%升至5%,船公司的折旧与财务成本同比增加40%,中远海运2023年上半年船舶折旧费用达85亿元,同比增长35%,直接侵蚀利润空间。

二、“收费没跟上”的真相:供需博弈下的定价策略调整

成本飙升的同时,为何部分航线运费不涨反降?核心矛盾在于“供需失衡”与“定价策略分化”。

供需反转:运力过剩压垮运费

2023年全球集装箱海运量同比下降2.1%(德鲁里数据),而新增运力却达200万TEU,供需差扩大至3%,以上海到洛杉矶航线为例,2022年旺季(8-10月)每周运力约18万TEU,2023年同期增至22万TEU,但货量仅恢复至2022年的90%,供过于求导致运费持续下行:40英尺集装箱现货价从2022年8月的3200美元跌至2023年8月的1800美元,跌幅达44%,远超过成本涨幅。

定价“双轨制”:基本运费让渡,附加费补位

船公司并非完全“被动承压”,而是通过“基本运费让利+附加费增收”的策略平衡成本,2023年,全球主要航线的燃油附加费(BAF)占运费比例从15%升至28%:上海到纽约航线40尺柜基本运费从2500美元降至2200美元,但BAF从220美元涨到380美元,综合运费反而从2720美元升至2580美元,实际成本转嫁率达60%,这种“明降暗升”的模式,让外贸企业感受到“基本运费没涨”,却忽略了附加费的隐性增长。

长约与现货的价格分化

船公司对不同客户的定价策略差异显著,2023年,长约客户(年出货量超1000柜的大型企业)的运费稳定性远高于现货市场:某汽车零部件企业与马士基签订的上海-汉堡年度长约,40尺柜运费锁定在2200美元,时效35天(±2天),而同期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在1900-2500美元,时效最长延误至45天,船公司通过长约锁定基础收益,再用现货市场的灵活定价争夺零散货量,形成“保长约、放现货”的格局。

三、外贸企业实战应对:从成本测算到运费锁定的落地策略

面对成本与运费的复杂博弈,外贸企业需跳出“只看基本运费”的误区,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策略性布局控制物流成本。

第一步:拆解“全链路成本”,识破隐性收费

物流成本≠基本运费,需综合计算“基本运费+附加费+其他杂费”,以2023年12月上海-洛杉矶40尺柜为例:基本运费1900美元,BAF 350美元,港口安全费(ISPS)25美元,目的港码头操作费(DTHC)180美元,综合成本达2455美元,较基本运费高出29%,建议企业建立“物流成本台账”,每月统计各附加费占比,优先选择附加费透明、涨幅可控的船公司(如中远海运的BAF与燃油价格联动公式公开,便于预测)。

第二步:用“长约+现货”组合对冲价格波动

根据出货量灵活选择合作模式:年出货量500柜以上的企业,可与船公司签订“半年度长约”,锁定60%-70%的货量,剩余30%通过货代采购现货,平衡成本与灵活性,广州某家具出口商2023年与达飞签订长约,上海-安特卫普40尺柜运费2300美元/柜(时效38天),同时预留20%货量在旺季从现货市场以2100美元/柜补仓,全年物流成本同比降低8%。

第三步:优化航线与船公司选择,匹配时效需求

不同航线的成本与时效差异显著,需结合产品特性选择:

高时效需求(如电子元件):优先选直航快航,上海-汉堡直航(中远海运“中欧快航”)40尺柜运费2500美元,时效28-30天,虽比中转航线(2100美元,45天)贵19%,但可减少库存积压成本;

低时效需求(如大宗建材):选择中转航线,上海-汉堡经新加坡中转(万海航运)40尺柜运费1900美元,时效42天,适合利润空间薄、交货期宽松的订单。

四、2024年运费走势前瞻:成本压力下的温和回升周期

2024年,船公司成本狂飙的趋势仍将延续(燃油价格预计维持在750-850美元/吨,港口人工成本上涨5%-8%),但运费是否上涨取决于三大变量:

运力增速放缓:2024年全球新增运力预计180万TEU(低于2023年的200万TEU),且部分船公司开始“拆船”(2023年拆船量达15万TEU,为2020年的3倍),供需差有望收窄至1%以内;

需求回暖信号:IMF预测2024年全球贸易增速回升至3.2%(2023年为2.1%),欧美零售商补库存需求可能带动Q2-Q3货量增长;

附加费常态化:BAF、PSS等附加费将与燃油、港口成本深度绑定,成为船公司转嫁成本的核心工具,预计2024年附加费占比将突破30%。

综合来看,2024年国际海运运费大概率进入“温和上涨周期”:上海-洛杉矶40尺柜现货价或从1800美元升至2000-2100美元(涨幅11%-17%),上海-汉堡航线或从2100美元升至2300-2400美元(涨幅9.5%-14%),时效基本维持在25-40天(直航快航28-35天,中转航线38-45天)。

评测:船公司成本狂飙后,运费会涨吗?

从实战视角看,“船公司成本狂飙后收费没跟上”是阶段性供需失衡下的表象——基本运费受运力过剩压制,但附加费已成为成本转嫁的“隐形通道”,外贸企业的实际物流成本并未降低,展望2024年,随着运力增速放缓、需求回暖,叠加成本端持续压力,国际海运运费大概率温和上涨,涨幅或在10%-15%,对企业而言,与其纠结“运费是否会涨”,不如聚焦“如何控成本”:通过拆解全链路费用、锁定长约价格、优化航线选择,将物流成本波动控制在5%以内,方能在海运变局中守住利润底线。

The End

声明:本站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内容仅供参考,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不实/侵权问题,请联系zhiqiyun@88.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