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成交方式如何选?风险费用怎么划分?
在国际贸易中,成交方式(即贸易术语)是界定买卖双方责任、风险、费用划分的核心条款,直接影响物流安排、成本控制和法律风险,新手常因术语选择不当导致运费纠纷、清关延误甚至货款损失,本文结合最新《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20》(INCOTERMS®2020),系统梳理国际物流中10种最常用成交方式,拆解风险转移节点、费用构成及实战选择策略,帮助企业规避陷阱、优化成本。
一、基础认知:成交方式的三大核心作用
在学习具体术语前,需明确成交方式的底层逻辑:
1、责任划分:谁负责订舱、清关、投保?
2、风险转移:货物损坏/灭失的风险何时从卖方转移给买方?
3、费用承担:运费、保险费、装卸费等由谁支付?
关键提示:所有术语均需注明版本(如INCOTERMS®2020),避免因解释差异引发纠纷。
二、10大常用成交方式深度解析(按卖方责任递增排序)
(一)EXW:工厂交货(Ex Works)
核心含义:卖方在工厂或仓库将货物交给买方,后续所有费用和风险由买方承担。
责任与风险划分
卖方:在指定地点(工厂/仓库)备货,协助买方获取出口文件(费用由买方承担)。
买方:负责从工厂提货后的所有环节(运输、出口清关、进口清关、保险等),承担全程风险。
适用场景
- 买方有强大的国际物流能力,希望控制全程成本(如大型零售商采购)。
- 样品、小批量货物或买家在卖方所在国设有分支机构。
风险提示
- 买方需提前确认出口国政策:部分国家要求卖方必须办理出口清关,EXW可能不适用。
- 建议在合同中明确“协助获取出口许可证”等细节,避免卖方消极配合。
(二)F组:买方主导运输(FCA/FAS/FOB)
FCA(货交承运人)
核心:卖方将货物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如货代、快递公司)即完成交货,风险随之转移。
费用:卖方承担出口清关费,买方承担运费、进口清关及保险。
优势: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海运、空运、陆运),灵活性高,风险转移早。
FOB(装运港船上交货)
核心:仅适用于海运,货物越过船舷后风险转移给买方,买方负责订舱并支付运费。
注意点:
- “船舷为界”在实操中易模糊,建议明确“货物装上船”为风险转移点。
- 买方需及时向卖方提供订舱信息,避免因船舶延迟导致卖方无法按时交货。
FAS(装运港船边交货)
核心:货物运至船边即完成交货,买方承担装船费和后续费用,极少使用。
(三)C组:卖方安排运输但不承担到货风险(CFR/CIF/CPT/CIP)
CFR(成本加运费)
责任:卖方负责订舱并支付运费,货物越过船舷后风险转移给买方,买方自行投保。
风险点:卖方可能为节省运费选择慢船或中转航线,建议合同中约定船期、航线限制。
CIF(成本、保险费加运费)
核心:卖方除承担CFR责任外,需为买方投保最低险别(如平安险),保费计入报价。
误区:CIF≠“到岸价”,卖方不保证货物安全抵达,仅负责按约定投保。
3. CPT(运费付至指定目的地)& CIP(运费、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
适用:任何运输方式,CPT类似CFR,CIP类似CIF但需投保一切险(覆盖全程风险)。
优势:多式联运场景下更清晰,风险在“货交第一承运人”时转移,优于CIF的“船舷转移”。
(四)D组:卖方承担全程责任(DAP/DAT/DPU/DDP)
DAP(目的地交货)
核心:卖方将货物运至买方指定目的地(如买方工厂),不承担进口清关和卸货费,风险在目的地交货时转移。
DPU(目的地交货并卸货)
变化:2020版INCOTERMS将DAT更名为DPU,新增“卸货责任”,卖方需将货物从运输工具卸下。
DDP(完税后交货)
核心:卖方承担最大责任,负责将货物运至买方指定地点,完成进口清关并缴纳关税,买方“到手价”模式。
适用场景:买方无进口权或希望简化流程(如跨境电商B2C订单),但卖方需熟悉进口国税务政策,避免因税率估算错误导致亏损。
三、成交方式选择决策指南(附流程图思路)
核心决策因素
因素 | 优先选择术语 | 规避术语 | |
卖方控制物流成本 | EXW、FCA(买方订舱) | DDP、CIF | |
买方控制运输时效 | FOB、CFR(自行订舱) | EXW | |
高价值/易损货物 | CIP、DDP(卖方投保全程) | FOB、CFR(买方投保滞后) | |
新兴市场/清关复杂 | DDP(卖方负责清关) | EXW、FOB(买方自理清关) |
三步选择法
Step 1:明确物流控制权需求(卖方想省心→D组;买方想控制→F组)。
Step 2:根据运输方式筛选(空运/陆运→FCA/CPT/CIP;海运→FOB/CFR/CIF)。
Step 3:评估风险成本(高风险货物加投保险→CIF/CIP;低价值货物→EXW降低报价)。
四、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1. 合同中术语与实际操作冲突怎么办?
案例:合同约定FOB上海,但卖方实际送货至买方指定货代仓库(FCA场景)。
解决:以合同术语为准,若需变更,需签订补充协议明确“实际操作方式视为FCA,但价格仍按FOB执行”。
货物在运输中损坏,谁承担责任?
判断标准:以“风险转移点”为界,如FOB下货物越过船舷后损坏,买方承担;CIF下即使卖方投保,风险已转移,买方需自行向保险公司索赔。
如何避免运费波动风险?
策略:选择C组术语时,在合同中约定“运费按装船日/开航日市场价结算”,或附加“运费调整条款”(如油价波动超5%时可重新协商)。
五、成交方式选择的黄金原则
1、明确版本:合同中注明“本合同适用INCOTERMS®2020”,避免术语解释争议。
2、匹配场景:空运货物用FCA而非FOB,跨境电商用DDP而非EXW。
3、权责对等:不要为了“促成交易”盲目承担超出能力的责任(如新手慎用DDP)。
4、细节补充:术语未覆盖的内容需单独约定(如检验费、滞港费划分)。
通过合理选择成交方式,企业可降低30%以上的物流争议风险,建议结合自身能力、客户需求及市场惯例综合决策,必要时借助第三方物流(3PL)或律师团队审核合同条款,确保贸易安全。
行动建议:立即梳理现有合同中的成交方式,对照本文检查是否存在风险漏洞,优先将模糊条款(如“FOB价含运费”)修订为清晰的INCOTERMS®2020术语+补充说明。
声明:本站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内容仅供参考,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不实/侵权问题,请联系zhiqiyun@88.com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