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消毒第4/5类危险品操作及应急处置有哪些要求?

博主:爱与诚爱与诚 昨天 15 0条评论

防疫消毒物资中部分品类因成分特性被列为危险化学品(如酒精、过氧乙酸、高浓度过氧化氢等),需严格遵循危险品操作规范,以下针对第4类(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物质)第5类(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及通用关键操作信息,整理第4-5点核心操作要求:

防疫消毒第4/5类危险品操作及应急处置有哪些要求?

四、使用操作规范(针对第4、5类及高风险消毒危险品)

核心要求:严格控制使用条件,避免引发燃烧、爆炸或腐蚀风险

1、防护装备佩戴

- 必须穿戴化学防护手套(耐酸碱/有机溶剂型,如丁腈手套)、护目镜/面罩防护服(针对过氧乙酸、高浓度次氯酸钠等腐蚀/氧化性物质),若为挥发性强的品类(如酒精、过氧乙酸),需额外佩戴防毒口罩(如KN95或防毒面具)。

- 禁止佩戴化纤类衣物或饰品,避免静电引燃易燃性物资(如酒精)。

2、稀释与配制操作

氧化性物质(如5.1类高浓度过氧化氢):需在通风橱内用去离子水稀释,严禁与酸性物质(如洁厕灵)、还原剂(如酒精)混合,避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放热爆炸。

有机过氧化物(如5.2类过氧乙酸):稀释时必须“水入药剂”(禁止药剂直接倒入水中,防止局部浓度过高分解爆炸),搅拌速度缓慢,避免剧烈撞击。

易燃液体(如3类酒精):禁止在密闭空间大量喷洒,单次使用量不超过500mL,使用后立即关闭容器盖,远离火源(如明火、电火花、高温设备)。

3、使用环境控制

- 操作区域需强制通风(开启排风扇或门窗,通风量≥6次/小时),禁止在密闭空间(如电梯、狭小房间)长时间使用挥发性危险品。

- 禁止与其他消毒方式同时使用(如酒精喷洒后立即使用紫外线灯,可能产生臭氧与酒精蒸气混合爆炸;过氧乙酸与含氯消毒剂混合会释放有毒氯气)。

4、使用后残留处理

- 使用后的工具(如喷壶、抹布)需用大量清水冲洗,避免残留药剂腐蚀或自燃(如过氧乙酸残留易分解放热)。

- 禁止将使用后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如高浓度次氯酸钠会腐蚀管道,过氧乙酸需中和后排放)。

五、应急处置措施(泄漏、火灾、人员接触事故处理)

核心要求:快速响应,优先保障人员安全,防止事故扩大

1、泄漏应急处理

液体泄漏(如酒精、过氧乙酸):立即撤离无关人员,切断泄漏区域火源/电源,用干沙土或惰性吸附材料(禁止使用化纤抹布,避免静电)覆盖吸收,装入防爆容器密封后交由专业危废处理单位。

氧化性物质泄漏(如过氧化氢):用碳酸氢钠粉末中和(中和时远离火源,防止反应放热引燃其他物质),再用大量水冲洗泄漏区域。

遇水放热物质(如部分4.3类物资,罕见于消毒物资,但需警惕):严禁用水冲洗,需用干燥沙土覆盖后转移至干燥密闭容器。

2、火灾与爆炸处置

易燃液体火灾(如酒精):立即使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禁止用水,酒精密度比水小,会浮于水面扩散火势),小火可先用湿抹布覆盖窒息灭火;若火势扩大,立即撤离并拨打119,说明“危险化学品火灾”。

氧化性物质引发火灾(如过氧乙酸):需先切断周围可燃物,使用雾状水或泡沫灭火器(避免直射,防止药剂飞溅扩大燃烧),灭火后持续冷却容器,防止残留药剂复燃。

3、人员接触急救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衣物,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若为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等腐蚀品,冲洗后涂抹弱碱性中和剂(如2%硼酸溶液);若为酒精等溶剂,冲洗后涂抹保湿霜防止脱脂。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眼睑,用洗眼器或生理盐水持续冲洗(至少20分钟),避免揉搓,冲洗后立即就医(尤其是氧化性物质,可能造成迟发性损伤)。

吸入中毒:迅速转移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若出现咳嗽、胸闷,立即吸氧并就医(过氧乙酸蒸气可引发肺水肿,需紧急处理)。

误食:禁止催吐(腐蚀性物质可能造成二次损伤),立即饮用大量牛奶或蛋清(保护消化道黏膜),携带原包装标签就医。

关键提示

- 所有操作需严格参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及物资安全技术说明书(SDS/MSDS),禁止无资质人员操作;

- 第4、5类危险品需单独存放,与还原剂、易燃物、食品等保持至少5米安全距离,储存温度控制在0-30℃(过氧乙酸需≤25℃,避免高温分解)。

通过规范使用与应急处置,可有效降低防疫消毒危险品的安全风险,保障人员与环境安全。

The End

声明:本站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内容仅供参考,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不实/侵权问题,请联系zhiqiyun@88.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