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达与直飞航班有何区别?如何科学选择?
在国际空运业务中,"直达航班"与"直飞航班"是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许多货主因误判航班类型,导致货物延误、成本超支甚至破损的情况屡见不鲜,本文将通过行业实操案例、核心差异对比、四步决策模型,帮助从业者精准识别两类航班的本质区别,掌握科学选择方法,有效规避运输风险。
一、概念厘清:揭开两种航班的本质差异
(1)直达航班(Direct Flight)的准确定义
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最新货运规则,直达航班指货物从始发地机场到目的地机场的全过程中,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由同一架飞机完成全部运输任务的航班,其核心特征表现为:
- 航空运单(AWB)显示唯一的航班号
- 货物全程处于同一承运人责任链条
- 舱单信息在始发地一次性录入系统
- 中转港不发生货物装卸操作
典型案例:中国国航CA987航班(北京-纽约),货物从北京首都机场装机后,直至纽约肯尼迪机场卸载,期间不在第三国机场进行货物中转作业。
(2)直飞航班(Non-stop Flight)的行业界定
直飞航班是指飞行路径中不进行技术经停的航班类型,但其货物运输可能存在中转安排,需特别注意的是,航空业存在"名义直飞"与"实际直飞"的区别:
- 名义直飞:航班号保持不变,但货物在中转港需卸机并重新配载
- 实际直飞:从起飞到降落的整个航程中,飞机不进行任何形式的中途停靠
某货代公司操作的上海至法兰克福货物,虽然汉莎航空LH729航班号贯穿全程,但货物需在慕尼黑机场进行中转操作,此类航班应界定为名义直飞。
二、关键差异对比:六个维度的实操分析
运输时效对比
| 指标 | 直达航班 | 直飞航班(含中转) |
| 标准时效 | 固定航程时间+2小时操作 | 航程时间+中转操作4-12小时 |
| 延误风险点 | 天气/空中管制 | 中转衔接/二次安检/舱位调整 |
| 极端情况处理 | 原机返航或备降 | 可能变更后续运输工具 |
深圳到伦敦的直达航班(12小时航程)通常比经停迪拜的直飞航班(总耗时22小时)节省约45%的运输时间,但后者票价可能低20-30%。
货物安全控制
直达航班在货物安全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 减少3-5次装卸环节(含地面叉车转运、机舱装载等)
- 避免中转港货物堆积造成的挤压风险
- 温控货物可保持连续冷链不中断
- 贵重物品减少接触环节降低失窃风险
某电子厂商出口的精密仪器,在法兰克福中转时因装卸不当导致货损,最终鉴定显示中转环节的货损率是直达航班的3.2倍。
成本构成解析
直达航班的成本结构表现为"显性成本高,隐性成本低":
- 运费通常比经停直飞高15-40%
- 可节省中转仓储费(约USD50-150/票)
- 降低货损保险理赔成本
- 减少因延误产生的供应链罚金
某服装企业选择广州-巴黎的经停航班,虽运费节省8000元,但因中转延误导致季末促销损失达12万元。
三、四步选择决策模型
第一步:需求画像构建
建立货物运输需求矩阵:
graph TD
A[货物特性] --> A1(价值密度)
A --> A2(时效敏感度)
A --> A3(物理属性)
B[运输要求] --> B1(交付时间窗)
B --> B2(预算范围)
B --> B3(特殊条款)高价值电子产品(如芯片)建议优先选择直达航班,而大宗纺织品可考虑经停直飞航班。
第二步:航线网络匹配
通过三个渠道核实航班真实属性:
1、航空公司官网查询"航线详情"栏目
2、向货代索要航班舱单确认文件
3、利用IATA的Flight Status系统验证中转信息
特别注意某些航空公司采用的"代码共享"航班,实际承运可能涉及中转操作。
第三步:风险成本核算
建立TCO(总拥有成本)计算公式:
TCO = 基础运费 + 可能延误损失×30%概率 + 货损风险×15%概率 + 仓储滞港费预期值
当货物价值超过5万美元/吨时,直达航班的TCO通常低于经停航班。
第四步:应急预案制定
针对不同航班类型设计应对方案:
- 直达航班:重点关注天气预警,准备备选机场方案
- 中转直飞:预留至少3小时中转缓冲期,购买运输延误险
某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保证JIT生产,采用"主单直达+备用直飞"的双轨运输策略,既控制成本又保障供应稳定性。
四、典型场景解决方案
场景一:紧急补货运输
当欧洲客户提出48小时到货要求时:
1、优先查询出发地至目的地的直达航班余票
2、若舱位不足,选择"点对点直飞+卡车接驳"组合方案
3、采用ULD集装板运输减少地面操作时间
4、提前办理清关预申报
某跨境电商在黑五促销期间,通过"北京-列日"直达航班+欧洲卡车派送,实现72小时门到门交付。
场景二:成本敏感型运输
对价格敏感的普通货物:
- 选择每周二/四/六的航班(通常价格较低)
- 采用"集中托运+直飞经停"模式
- 提前14天以上预订获取早鸟价
- 拆分货物采用多航班分摊风险
五、行业趋势与应对建议
随着航空货运业的发展,新型运输模式不断涌现:
- 虚拟直飞航线:通过大数据优化中转衔接,如国泰航空的"香港-曼谷-欧洲"虚拟直飞产品
- 包机直达服务:针对大型项目的定制化直达运输
- 无人机区域直达:短途高价值货物的新型直达运输方式
企业应对策略:
1、建立动态航班数据库,实时更新各航线直达/直飞航班信息
2、与航空公司签订包舱协议锁定直达舱位
3、投资TMS系统实现智能航班匹配
4、培养专业空运操作人员,准确识别航班类型
建议货主企业每季度进行运输方案复盘,通过实际数据对比不同航班类型的综合效益,某3C企业经过半年测试,将高时效订单的直达航班使用率从35%提升至62%,客户投诉率下降58%,整体物流成本反而降低7.3%。
(全文共计1986字)
本文通过系统解构直达与直飞航班的本质差异,提供了可落地的决策工具和场景化解决方案,企业应根据自身供应链特性,建立科学的航班选择机制,在时效、成本与风险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航空货运市场持续波动的当下,精准的航班类型选择将成为提升供应链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声明:本站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内容仅供参考,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不实/侵权问题,请联系zhiqiyun@88.com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