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排仓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排仓”是国际物流中的常见术语,指货物在运输流程中(如仓库分拣、航空/海运舱位分配等环节),因物流资源(如处理能力、运力)不足,导致货物需排队等待处理或运输的现象,就是物流公司“忙不过来”,货物只能按顺序“排队”,最终导致实际运输时效比预期延迟。
国际快递为什么会排仓?
排仓的本质是物流资源供给与货物运输需求之间的失衡,具体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类:
一、供需关系失衡:货物量激增,超出物流承载力
最常见的排仓原因是短期内货物量突然爆发,远超物流公司的常规处理能力。
典型场景:电商大促(如黑五、双十一)、节假日(圣诞、春节前)、跨境电商旺季(Q4季度)等时期,大量商家集中发货,导致货物量短时间内翻倍甚至数倍增长。
矛盾点:物流公司的仓库分拣人力、运输车辆、临时存储空间等资源是固定的,无法即时扩容,只能按“先来后到”或“优先级”排队处理,货物因此积压排仓。
二、运力资源有限:航空/海运舱位“僧多粥少”
国际快递(尤其是时效较快的商业快递,如DHL、FedEx)主要依赖航空运输,而航空运力(尤其是国际航线的载货舱位)是有限的稀缺资源。
舱位不足:国际航班的载货量受飞机型号(如窄体机载货量远低于宽体机)、航线(远程航线舱位更紧张)、航空公司政策(优先保障客运,货运舱位占比低)等限制,舱位总量固定,当货物量超过舱位供给时,物流公司只能“抢舱位”,未抢到的货物就需要排仓等待下一班航班。
疫情后运力未完全恢复:2020年疫情后,大量国际客运航班停飞(客运航班腹舱是货运主力),虽然全货机数量增加,但整体运力仍低于疫情前,导致舱位长期紧张,排仓成为常态。
三、中转与操作瓶颈:仓库处理能力“卡壳”
货物从揽收到最终运输,需经过多个中转环节(如本地仓→转运仓→机场/港口仓),每个环节的处理效率不足,也会导致排仓:
仓库分拣效率低:货物需经过扫码、贴单、安检、分拨等流程,若仓库人力不足(如旺季临时工短缺)、自动化设备有限,或货物类型复杂(如含电池、液体等敏感货需单独处理),会导致分拣速度慢,货物积压在仓库排仓。
流程合规耗时:国际快递需提前申报(如出口报关数据录入、安检),若物流公司与海关系统对接效率低,或货物申报信息有误需反复修改,也会拖延货物进入运输环节的时间,形成“隐性排仓”。
四、外部突发因素:不可控事件干扰物流链路
部分突发情况会直接或间接导致运力或处理能力临时下降,引发排仓:
天气与自然灾害:台风、大雾导致机场关闭,航班取消或延误,积压的货物需要后续航班消化,引发连锁排仓;
政策与地缘因素:如某国临时限制航班入境、港口罢工、疫情期间的“熔断机制”(如航班确诊病例超标导致停飞),会直接减少运力供给;
局部物流拥堵:如某中转枢纽(如香港、新加坡机场)突然因设备故障(如分拣系统瘫痪)或疫情封控,导致货物无法正常流转,形成区域性排仓。
五、物流渠道优先级差异:“插队”导致低优先级货物排仓
物流公司为保障高利润业务,会对不同渠道的货物设置优先级,低优先级货物更容易排仓:
渠道差异:商业快递(如DHL红单)通常优先占用舱位,而经济型快递(如邮政小包、专线物流)或第三方货代的货物,只能等待剩余舱位,排仓概率更高;
客户等级差异:大客户(如亚马逊FBA卖家)可能与物流公司签订优先保障协议,小客户货物则需“排队”,尤其在运力紧张时更明显。
排仓的核心是“资源不够用”:要么是货物太多,要么是运力/处理能力太少,或两者同时发生,对发货方来说,排仓意味着运输时效不确定性增加(可能延迟3-7天甚至更久),因此需尽量避开旺季、选择稳定渠道,或提前与物流公司确认舱位情况,减少排仓风险。
声明:本站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内容仅供参考,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不实/侵权问题,请联系zhiqiyun@88.com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