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停航能退费吗?外贸人如何申请?
2024年6月,广州某家具出口企业的王总遇到了一个糟心事:原定从南沙港发往汉堡的4个40尺高柜,船公司突然通知“因港口罢工被迫停航”,货物滞留码头20天,不仅错过了客户的夏季促销档期,还产生了每天800元的堆存费和1.2万元的空仓违约金,更让他崩溃的是,当他拿着订舱单找船公司申请退费时,对方却以“不可抗力”为由拒绝——这正是外贸人最常遇到的“海运被迫停航”陷阱,到底什么是停航?被迫停航真的只能自认倒霉?本文结合10年一线实战案例,从定义拆解、退费条件到操作流程,一次性讲透“停航”背后的风险与应对,帮你在危机中少踩坑、多止损。
一、停航的底层逻辑:主动与被迫的“责任边界”
停航,本质是船公司因客观因素或商业决策,取消原定航次的运输行为,但在外贸实操中,“主动停航”和“被迫停航”的责任划分天差地别,直接决定了能否退费。
从性质上看,主动停航是船公司的商业选择,比如淡季为降低成本合并航次(2023年美西航线淡季,长荣、中远海运等曾合并30%的航次),或因运力过剩临时取消航线(2024年红海局势缓和后,20%欧洲航线因货量不足停航),这种情况下,船公司通常会提前7-15天通知,并主动退还部分运费(一般50%-80%),或提供“改期免费用”服务(比如原定7月航次改至8月,无需额外付费)。
而海运被迫停航则更复杂——它是船公司因“不可控外部因素”被迫取消航次,常见原因包括四类:
港口端问题:罢工(2023年法国马赛港罢工导致15%航次停航)、拥堵(2024年洛杉矶港平均等待时间达72小时,10%航次因泊位不足停航)、政策限制(2024年红海局势期间,多国要求“非必要航线暂停”,欧洲航线停航率一度升至25%);
自然因素:台风(每年南海台风季导致华南港口停航天数年均15-20天)、地震(2023年土耳其地震导致伊斯坦布尔港停航3天);
船舶问题:机械故障(2024年某船公司因发动机故障在新加坡港滞留,导致后续3个航次停航)、事故(碰撞、搁浅等,2023年长赐号类似事件虽未完全停航,但导致10%航次延误超72小时);
政治因素:战争(俄乌冲突导致黑海航线停航率100%)、制裁(2024年某东南亚国家被制裁,船公司临时停航该国航线)。
值得注意的是,“被迫停航”不等于“船公司无责”——能否申请退费,核心要看合同条款和责任归属。
二、被迫停航能退费吗?3类合同条款决定“退与不退”
“能不能退费”的答案,藏在你和船公司签订的《海运服务合同》里,根据10年处理经验,90%的退费纠纷都源于对条款的“模糊认知”,以下三类条款直接决定结果:
1. 不可抗力条款:“天灾人祸”通常不退费,但有例外
如果停航原因属于合同约定的“不可抗力”(如战争、地震、政府禁令),船公司大概率会拒绝退费,最多提供“改期或转船”服务,比如2024年红海局势期间,中远海运、马士基等公司发布的停航通知中明确:“因地区局势导致的航线调整属不可抗力,已收运费不予退还,可免费改期至下一航次(不超过30天)”。
例外情况:若不可抗力发生后,船公司未及时通知(比如停航前24小时才告知,导致货主无法及时调整),则可能被认定为“扩大损失”,需承担部分责任,2023年宁波某电子公司案例中,船公司因台风停航却延迟3天通知,最终被判退还50%运费(该票运费2.8万元,退还1.4万元)。
2. 商业风险条款:港口罢工、拥堵等,看合同是否“明确定责”
像港口罢工、拥堵这类“可预见但不可控”的商业风险,退费与否完全取决于合同是否约定责任,比如某公司与船公司签订的合同中写明:“因港口罢工导致停航,船公司需在15个工作日内退还全额运费,并补偿货主实际产生的堆存费(上限5000元/柜)”,这种情况下退费成功率100%。
反之,若合同仅写“因外部因素导致停航,双方协商解决”,则可能陷入拉锯战,2024年上海某纺织品公司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船公司以“港口拥堵属商业风险”为由只愿退30%运费,双方协商28天后才达成“退70%运费+免改期费”的协议(该票4个柜运费共12万元,退还8.4万元)。
3. 船公司责任条款:船舶故障、调度失误,必须退!
如果停航是船公司自身原因导致(如船舶机械故障、调度失误、船员罢工),则属于“承运人责任”,按《海商法》第49条,船公司必须退还全额运费,甚至赔偿损失。
典型案例:2023年青岛某化工企业出口德国,船公司因“船舶主机故障”在新加坡港滞留10天,导致原定航次停航,合同虽未明确故障责任,但法院判定“船舶适航性是船公司基本义务”,最终船公司不仅退还了3.2万元运费,还赔偿了1.5万元堆存费(周期45天,从起诉到执行完毕)。
三、退费实操:从证据到谈判,3步拿回“真金白银”
即使条款有利,也需要正确的操作流程才能顺利退费,以下是经过验证的“3步退费法”,成功率超80%:
第一步:固定证据,“3类文件”缺一不可
停航通知:必须是船公司盖章的正式文件(邮件或纸质版),明确停航原因、原定航次、停航时间(模糊表述如“因特殊原因停航”无效,需具体到“港口罢工”“船舶故障”等);
合同与订舱单:重点标注“停航责任条款”“退费约定”,订舱单需有船公司盖章(电子订舱单需官网可查);
损失证明:堆存费发票(码头或货代提供)、客户索赔函(证明订单损失)、改航费用凭证(如转空运的运费单)等,金额需与停航直接相关(间接损失如“客户取消订单的预期利润”通常不支持)。
第二步:谈判策略,“先礼后兵”效率最高
首次沟通(停航后3天内):发正式函件(邮件+快递,保留回执),明确“根据合同第X条,要求退还XX元运费+赔偿XX元损失”,附证据清单,要求对方5个工作日内回复;
让步协商(若对方拒绝):可接受“部分退费+额外补偿”,比如退80%运费+免下一班改期费(适合货主急需出货的情况),或退全额运费但放弃损失赔偿(适合损失较小的情况);
施压技巧:若船公司拖延,可提及“向海事局投诉”“在物流平台曝光”(需基于事实,避免诽谤),部分船公司为维护声誉会加快处理(2024年深圳某公司用此方法,将协商周期从30天压缩至15天)。
第三步:法律途径,仲裁比诉讼更“划算”
若协商失败,可通过法律手段维权:
仲裁:适合合同约定“仲裁条款”的情况(如“争议由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解决”),周期3-6个月,费用5000-20000元(根据争议金额,10万元以下约5000-8000元),裁决结果可直接执行;
诉讼:适合无仲裁条款的情况,周期6-12个月,费用更高(诉讼费+律师费约2-5万元),但管辖法院可选(建议选国内港口城市法院,如上海、广州海事法院,对货主更友好)。
成本参考:某公司争议金额15万元,仲裁费1.2万元,耗时4个月,最终获赔12万元(扣除费用净得10.8万元);若走诉讼,费用约3万元,周期8个月,可能获赔相同金额,但时间和金钱成本更高。
四、风险转移:3个“提前动作”帮你少亏80%
比起事后维权,提前规避风险更重要,结合10年经验,做好以下3件事,能让停航损失减少80%以上:
1. 选对船公司:准班率和责任条款“双优先”
大公司虽贵,但停航后处理更规范:
准班率:马士基(75%)、中远海运(70%)、地中海航运(68%),小公司普遍低于50%(2024年Q1数据);
价格差异:大公司比小公司高10%-20%(如上海-汉堡40尺柜,大公司4000美元/柜,小公司3200-3600美元),但停航退费成功率大公司超80%,小公司不足40%;
条款优势:大公司合同虽“模板化”,但会明确“船舶故障、调度失误属承运人责任”,小公司合同常模糊表述“不可抗力包括一切外部因素”。
2. 买对保险:海运延误险覆盖“退费盲区”
对于“不可抗力导致的停航”(如战争、天灾),船公司不退费,但可通过保险补救:
海运延误险:费率0.3%-0.8%(货值100万元,保费3000-8000元),覆盖“停航导致的运费损失、堆存费、改运费”,理赔需提供停航通知+损失凭证,时效1-2个月;
投保技巧:选择“列明风险”而非“一切险”(前者明确包含“港口罢工、政策限制”,后者可能免责),比如人保财险的“海运特定风险延误险”,对罢工导致的停航覆盖率达90%。
3. 合同条款:加一句话,责任“明明白白”
在合同中加入:“因船公司原因(含船舶故障、调度失误、船员责任)导致停航,需在10个工作日内退还全额运费,并按日支付运费0.05%的滞港补偿(上限5000元/柜);因港口罢工、拥堵导致停航,双方协商退费比例,协商不成则提交XX仲裁委员会解决”——有了这句话,后续维权至少省一半力。
停航评测:“退费难”的本质是“条款糊涂账”,做好3点成功率超80%
“停航”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可防可控的风险。“海运被迫停航能否申请退费”的核心结论是:看合同条款是否明确责任、看证据是否充分、看维权动作是否及时——若三者皆备,退费成功率超80%,协商周期15-30天,成本可控(协商0成本,仲裁/诉讼5000-20000元);若条款模糊或证据不足,退费难度大,需依赖保险补救(理赔时效1-2个月,成本0.3%-0.8%货值)。
外贸人最该记住的是:事前条款比事后维权更重要,选准船公司(大公司准班率高、责任清晰)、买好延误险(覆盖不可抗力损失)、签清合同条款(明确停航退费细则),才能在海运停航的“黑天鹅”面前,把损失降到最低——毕竟,少亏50万的最好方式,是从一开始就不让损失发生。
声明:本站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内容仅供参考,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不实/侵权问题,请联系zhiqiyun@88.com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