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市场167航次取消+附加费,运价为何大涨?

博主:gjwl666gjwl666 今天 16 0条评论

一、事件核心:航运市场“三重冲击”来袭

航运市场167航次取消+附加费,运价为何大涨?

全球航运市场再度迎来剧烈波动:5-6月期间,全球主要航线累计已有167个航次被取消,船公司集体宣布征收新附加费,并同步上调运价,这一系列操作直指当前航运市场“供需失衡”的核心矛盾——舱位“爆仓”与运力调控的博弈,正将产业链成本压力推向新高度。

二、具体情况:停航、附加费、运价上涨“三箭齐发”

1. 167个航次停航:运力调控成“主旋律”

据行业数据统计,5-6月全球主干航线(以亚洲-欧洲、亚洲-北美为主)已累计取消167个航次,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0%,亚洲-欧洲航线取消航次占比超60%(约100个),亚洲-北美西海岸航线取消约45个,其余为南美、中东等航线。

特点

- 船公司“主动停航”为主:并非完全因港口拥堵被迫取消,更多是头部船公司(如马士基、地中海航运、中远海运等)通过“运力收缩”维持运价高位——通过减少航次,人为制造舱位稀缺,避免此前“供过于求导致运价暴跌”的局面。

- 停航集中在“旺季前”:5-6月是传统海运旺季(欧美零售商为“黑五”“圣诞季”备货),此时停航进一步加剧旺季舱位紧张,为后续运价上涨铺路。

2. 集体征收“新附加费”:成本转嫁链条启动

在停航的同时,多家船公司宣布从5月起征收“舱位紧张附加费”“港口拥堵应对费”等新费用,部分附加费已明确金额:

舱位紧张附加费:亚洲-欧洲航线每标准箱(TEU)增收300-500美元;亚洲-北美航线增收200-400美元,直接叠加在基础运价上。

港口拥堵应对费:针对欧洲汉堡、鹿特丹,美国洛杉矶、长滩等拥堵严重港口,每TEU额外收取100-200美元,理由是“船舶等待时间延长导致运营成本上升”。

传统附加费(如燃油附加费、战争险附加费)也同步上调:燃油附加费因近期油价波动,较3月上涨约15%,部分航线单箱燃油成本突破800美元。

3. 运价“应声上涨”:主干航线突破“万元大关”

停航+附加费双重刺激下,运价已进入新一轮上涨通道:

亚洲-欧洲航线:5月初运价(含附加费)已达1.2万-1.4万美元/FEU(40英尺高箱),较4月上涨10%-15%,接近2021年高位。

亚洲-北美西海岸航线:运价回升至8000-9000美元/FEU,较4月上涨8%,且“爆仓”现象普遍——部分货主反映,提前2周订舱仍“一舱难求”,需支付20%-30%的“溢价”才能拿到舱位。

三、背后逻辑:供需失衡+船公司“控价”策略

此次停航、附加费与涨价的连锁反应,本质是航运市场“供需错配”与船公司“主动调控”的结果:

1. 需求端:旺季备货需求仍在,舱位“供不应求”

尽管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欧美零售商对日用品、电子产品等刚需商品的备货需求未减,叠加部分企业“提前囤货以应对供应链不确定性”,导致5-6月舱位需求维持高位,数据显示,亚洲主要港口(上海、宁波、深圳)近期出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5%-8%,进一步加剧“爆仓”。

2. 供给端:船公司“控量保价”,拒绝“内卷式降价”

2022年因运力过剩,全球集运运价曾暴跌70%,船公司利润大幅缩水,2023年以来,头部船公司通过“联盟协作”(如2M、THE、OCEAN联盟)默契减少航次,避免价格战,此次167个航次停航,正是“主动收缩运力”的体现——通过降低供给,将运价稳定在“盈利区间”(行业测算,亚欧航线运价需维持在8000美元/FEU以上才能覆盖成本)。

3. 外部因素:港口效率低下“雪上加霜”

欧美主要港口(如洛杉矶、汉堡)仍受劳动力短缺、设备老化等问题困扰,船舶平均等待时间长达7-10天,导致船舶周转效率下降,船公司为避免船舶“空跑”或延误,不得不取消部分航次,进一步加剧运力紧张。

四、产业链影响:成本压力向上游传导,中小货主“承压最重”

1. 货主:运输成本激增,利润空间被压缩

中小外贸企业:对价格敏感度高,新附加费+运价上涨可能导致单箱运输成本增加1000-2000美元,部分低毛利行业(如纺织、家具)利润压缩5%-10%,甚至被迫暂停部分出口订单。

大型企业:虽可通过长期协议锁定部分运价,但仍需承担“额外附加费”,并面临交货期延误风险(因爆仓导致舱位排队,货物出运时间延长1-2周)。

2. 贸易链:“涨价-囤货”恶性循环或加剧

部分贸易商为规避后续更高运价,开始“超额订舱”“提前囤货”,进一步推高舱位需求,形成“越涨越抢、越抢越涨”的循环,进口商品(如家电、奢侈品)终端价格可能上涨5%-10%,最终由消费者买单。

3. 航运公司:短期业绩“预增”,长期面临监管风险

头部船公司通过停航和附加费,二季度业绩有望显著改善(如马士基、中远海运此前预告“2024年盈利将回升”),但“集体停航+统一涨价”可能引发反垄断关注——2022年欧盟曾对航运联盟发起调查,若此次操作被认定为“合谋操纵市场”,或面临巨额罚款。

五、未来展望:5-6月运价或维持高位,下半年存“缓解窗口”

短期(5-6月):停航与附加费效应持续,叠加旺季备货需求,运价大概率维持高位(亚欧航线或稳定在1.2万-1.5万美元/FEU,美西航线维持8000-1万美元),“爆仓”现象难缓解。

中长期(Q3-Q4):若港口效率提升(如欧美港口自动化改造落地)、新增运力(2024年全球将交付超300万TEU新船)逐步投入,供需关系或边际改善,运价可能从高位回落,但仍高于疫情前水平。

此次167个航次停航、新附加费征收与运价上涨,是航运市场“供需博弈”与船公司“控价策略”的集中体现,对产业链而言,短期需做好成本管控与供应链弹性应对;长期来看,随着新增运力释放与港口效率提升,市场或逐步回归理性,但“高成本航运时代”可能成为常态。

The End

声明:本站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内容仅供参考,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不实/侵权问题,请联系zhiqiyun@88.com删除。